1960年代 | “上海设计”的里程碑
the 70th Anniversary
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上海设计”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诸多有重大影响意义的建筑,充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代代留痕,“上海设计”用建筑在中国大地上留下光辉灿烂的历史足迹,用建筑描绘出新中国的壮丽蓝图!
1960s
2019-09-17 08:00
1960年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1年1月,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在国家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的背景下,年轻的上海院执着坚守,积极奉献力量,1962年11月,上海民用院与上海市城建局城市规划设计院合并,更名为“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合并后,上海院增设总图室、地区规划室,业务涵盖了上海市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上海院的建筑设计与规划设计得到充分交融的机会,也为上海城市规划设计探索出新的道路。
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7月23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108号(今兴业路76、78号)召开。解放后,根据陈毅市长的提议开展建党初期史迹调查。1951年4月,查实中共“一大”会址位置,随即开始修缮工程,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经查找党史资料和当事人反复辨认,以及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会址于1958—1961年重新按当年建筑原状进行修复,拆除改建时增建的厢房,会议室亦按一大代表董必武和房主人的回忆布置在楼下。维护历史真实面貌是革命历史建筑原则问题,修复前要寻真,修复后要保真,即按建筑原样和以前的内部布置复原了设计图。这样,会址从房屋建筑到内部布置都恢复了当年原状。
1959年5月26日公布了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行一条街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由消费型城市转变为工业城市,配合城市布局调整,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镇”的规划指导思想,在市郊的闵行、张庙、嘉定、吴淞等地兴建成街成坊的卫星城镇,在市中心外围发展新的工人住宅区。
由上海院主持设计的闵行一条街、张庙一条街,是这一时期住宅建设的样板,锐意创新的成街设计,可以说已经孕育了城市设计的胚芽,影响遍及全国。住宅区采用新颖的“一条街”模式,先成街、后成坊,从线到面,纵深发展,形成一个成街成坊、完整配套的住宅群落,呈现出居住舒适、环境优美、服务便捷的商业一条街,开创了全国建设卫星城镇的先河。随后,在上海北郊建设的张庙一条街同样好评如潮。卫星城的住宅新村设计,特别是“一条街”布局,将新村服务和生活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时建设,快速形成崭新的城市面貌,对当时全国的住宅建设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植院长在1959年发表的《解放十年来上海的住宅建设》一文中回顾道,“解放十年来,70万劳动人民已经从狭小拥挤、阴暗潮湿的贫民窟,迁居到敞亮舒适、有卫生设备和电灯的楼房,既有绿化,又有公共福利设施……上海的居住建设已经取得了空前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
蕃瓜弄棚户区改建
新中国成立之前,在市区边缘,沿苏州河、肇嘉浜两岸,铁路沿线、码头、工厂附近,分布着大量劳动人民居住的棚户简屋区。那里缺水无电,道路狭窄,没有下水道;雨天积水,道路泥泞,居住环境十分恶劣。1960年代,政府开始对棚户简屋进行成片改建,由上海院负责规划设计,改建了上海著名的棚户区——番瓜弄,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第一批棚户改造项目。
番瓜弄位于原闸北区中部,是在抗日战争炮火下的废墟上逐步形成的较大棚户区。1962年开始的番瓜弄棚户区改造,市政府要求成街成坊、原拆原建,1964户居民必须回迁。陈植院长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亲自深入到棚户区调研,了解百姓疾苦和居住要求,并亲自审查图纸,不放过平面布置中任何一个不合理处。担当设计的洪碧荣副院长后来回忆说:“经过数十次方案琢磨,最后我们做到了1965户,达到了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的标准,并且在冬至日户户有日照,平均住宅层数由改建前的1.2层变为5层(当时如果建设6层的住宅,就必须设电梯),小区容积率达到1.76,可以说开创了全国节约土地的先河。小区在1965年建成后的9年间,常作为国内外友人参观的‘样板房’。”
改造后,街坊环境由原来的棚户密集、地势低洼积水,变成街坊外绿带环绕、街坊内建筑整齐,环境优美的新型街坊,在当时成为一个创举。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安义路63号(原民厚南里29号),毛泽东同志于1920年4月—7月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时寓居于此。
在此期间,毛主席曾与上海共产主义者会晤,研究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同时,积极领导在沪的湖南学生代表,进行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先后建立“湖南改造促进会”和“平民通讯社”。为《天问》、《湖南》杂志撰文,发表了《湖南人民自决会宣言》、《湖南改造促成会发起宣言》等文章。组织召开著名的“半淞园会议”,召集留在上海的准备去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开会,规定了新民学会的宗旨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要求会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来考虑改造中国的许多根本问题。1920年6月底,张敬尧被逐出湖南,毛泽东旋即离沪返湘。
1959年5月26日,1920年毛泽东寓所旧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真如寺大殿
真如寺的前身为真如院,建成年代不晚于南宋嘉定年间,至今约有800年历史。自1910年代后,此寺逐渐颓废,抗战时又遭日寇轰炸,至解放后仅存大殿和东西配殿。1961年上海市政府在文物复查中发现该殿损坏严重,1962年委托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上海院曾用名)修缮设计。次年施工,1964年完工。1996年11月20日,真如寺大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南一带已极少有留存至今的元代木结构建筑,而真如寺大殿仍基本留存元代构件、制法、使用等典型原貌,是十分珍贵的元代传统木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真如寺大殿的修复工程为典型的木作维修实际工程。修复中,注重实地测绘与历史研究,严谨细致,为修复设计与施工提供充分依据和有力保障。修复设计中,采用落架方式进行古架测绘与构件复原,具有尊重技术、尊重历史的积极意义与示范效应。
作为文物抢修工程,完成于1964年的真如寺大殿修复工程,对真如寺800年的兴衰史乃至此后的真如寺庙建筑群体的扩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页;更为我国江南地区同类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924年—1925年毛泽东寓所旧址
1924-1925年毛泽东寓所旧址位于上海市慕尔鸣路甲秀里317、318、319号,因路名及门牌号的更迭,今改为茂名北路120弄5、7、9号。
革命历史文物建筑必须维护其历史真实面貌,根据史实准确确认旧址,当不能准确确认时,应适当扩大范围,以便今后有条件时再辨认。甲秀里保留三幢房屋的方案对同类实例有借鉴作用革命历史文物建筑在建筑外形、结构形式和材质及细部方面都应力求与原物一致。为了配合新的使用功能,在作必要结构加固时,尽量采用原来结构形式及相同材质。本项目结构加固作为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案例,其改变原有结构形式及材质的做法值得探讨。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梦想起航地;闵行一条街在建设速度上创造了奇迹;蕃瓜弄是上海市第一个成片棚户区改造的试点;真如寺是上海现存古建时代之最;伟人功绩彪炳史册,革命旧址万世景仰...... 1960年代,对于当时的设计人员来说,这些无一不是全新的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上海设计”锐意创新、敢为人先,为建设初期的新中国画出了最新最美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