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 | “上海设计”的里程碑
the 70th Anniversary
致敬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上海设计”参与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诸多有重大影响意义的建筑,充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代代留痕,“上海设计”用建筑在中国大地上留下光辉灿烂的历史足迹,用建筑描绘出新中国的壮丽蓝图!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2019-09-24 08:00
1970年代,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前,全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此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在基础建设投放多、发展步子增大;1971年第26界联合国大会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我国也日渐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关系。跌宕起伏的中国逐步转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上海体育馆
1975年8月,上海体育馆竣工,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体育馆。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运动会。这一年,上海建设万人体育馆的设计也被提上议事日程,设计重任落在了上海院身上。不久因一系列原因,项目停滞下来,而这一停就是十多年。1973年初,项目重新启动,上海院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办法,由时任副院长汪定曾带领40多位工程技术人员常驻现场。建成后的上海体育馆是我国第一个可容纳万人以上的体育馆,也是我国第一个大跨度网架结构,并首创采用整体吊装提升的安装方式,载入了《世界建筑史》。
1975年8月,气势磅礴的现代化体育馆展现在人们眼前。第一次体育演出的晚上,全馆灯火通明,灿烂的鲜花四处开放,如潮的观众四面涌来,可容纳1.8万名观众的场馆座无虚席。人们既参加了盛会,又目睹了壮景。那时的体育馆在市民心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几乎任何比赛都场场爆满。这种既温馨又热烈、既紧张又愉悦的情景留存于每一个经历者的记忆之中。从1975年至1989年底,上海体育馆共举办体育比赛1093场,文化演出941场,电影724场,政治集会206场,观众达3666万人次,是那一时期上海城市政治、文化、体育活动的中心场所。
苏丹友谊厅
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苏丹友谊厅,是上海院第一个海外项目。它占地面积6.29公顷,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不但有会议中心,还有一流的室内电影院、展览厅、宴会厅等,是当时苏丹最具规模的会堂建筑,联合国认定的国际会议场所。
设计根据内容来发展,虽是不对称的,没有正规的轴线,却依然宏伟、庄重,具有纪念价值。非洲国家首脑会议曾在此举行,受到与会者交口称赞,而带着空调、能容纳1200人的现代电影院则是当地最受欢迎的娱乐场所。如今30年过去了,通体洁白的友谊厅依然庄严地矗立在尼罗河畔,像一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风光宜人的青、白尼罗河交汇处的南岸,成为“中苏友谊的里程碑”,也是苏丹人民“了解中国的窗口”。从“友谊厅”开始,苏丹发展的轨迹就和中国紧密交织在一起。
2004年,由上海院设计的苏丹新国际会议厅也圆满竣工。设计延续了友谊厅的构思,既吸取苏丹传统文化,又体现新世纪的时代精神,使得友谊厅新旧三幢建筑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建成之后,已经接待过几十位国家元首,许多跨国公司也慕名而来在此开会,每一位来访的贵宾都欣赏和惊叹它的精美与现代。
漕北高层
上海院结合旧城改造,开始高层住宅的规划设计,包括华盛路高层和后来引起轰动效应的“漕北高层”。漕北高层是上海第一批高层住宅群,由6幢13层和3幢16层的高楼组成。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新村住宅,多为3~6层的多层住宅,进门只有一个窄窄的过道,煤卫合用。而漕北高层是超过10层的高层住宅,过道被加宽成一个小方厅,煤卫独用,这在当时实属凤毛麟角,因而成为上世纪70年代上海的地标,出现在那个时代无数的电影、电视和照片中。漕北高层的出现,标志着住宅设计开始从节约经济型向居住改善型过渡,也标志着市中心高密度住宅建设的开端。
从50年代起到70年代末,虽然工人新村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解决了大部分产业工人的居住问题,但总体来说,计划经济下的统建公房、定型住宅,以实用、经济为主旨,从建筑设计角度而言,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使用功能,标准较低,形式单一。到1979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也只有4.3 平方米。正如张闳教授所言:“工人新村,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种文化理念的一个影像,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空间化。”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周公馆)旧址位于思南路73号(旧法租界马斯南路107号)义品村花园住宅内。1946年6月至10月间,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参加国共两党谈判,往返于上海与南京之间,常驻在这里,故大门口小木牌上铭刻中文“周公馆”和英文“ GEN CHOW EN-LAI'S RESIDENCE"。周恩来在这里多次召开记者招待会,掲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明谋,勉励各界人士团结起来为社会进步和民主斗争。董必武、陆定一、邓颖超、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
“周公馆”建于1920年代,与周边其他2幢法国式花园洋房同时由比利时义品洋行开发建造,故而得名义品村。1946年前及1947年后,该建筑一直作为民宅使用。1959年5月26日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馆修缮后基本重现了当年周恩来工作居住时的面貌,同时满足展示要求。修设计过程严道,并重视传统工艺,设计恢复了围墙竹篱,为同类花园洋房修缮积累了宝贵经验。
延安饭店
上海延安饭店位于繁华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之间,毗邻上海展览中心,1960年设计与建造,1974年续建完成,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为当时上海六大饭店之一。
延安饭店曾被评为上海十大经典建筑之一,文化底蕴深厚,由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题写酒店名,隶属南京军区。
新时期的延安饭店紧随上海发展的步伐,邀请著名设计师对饭店整体进行全新设计和装修,尽显高雅时尚和文化气息。2006年,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饭店。
悠长历史,岁月积淀。历来不乏名流商贾、文人墨客、外宾华侨下榻这一国宾级饭店,品味优雅、抒写情怀。
因改革而兴、因开放而荣,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的历史性抉择,自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后,城市发展变迁日新月异,“上海设计”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走上一段辉煌岁月。1970年代,虽跌宕起伏,终光景明亮!